林邊鄉往昔是樹木蒼鬱的原野,故取名為曰「林仔邊」,隨著時間的長何,林邊不斷的成長進步與繁榮。
乾隆二十二年間,有一位先民趙瓊勳,由大陸福建省率領許多族人到此地定居,開拓田園、認真經營,逐漸形成一個村落。道光十年,和大陸展開貿易,因此農、商業發達,發展成小鎮的規模,人口不斷增加之中。
民國三十九年地方自治正式實施,鄉長民選後,溪洲村人士提出分鄉要求,於民國四十年三月一日經省政府核准,分成今林邊、南州兩鄉,分鄉後本鄉財經力量分散,幸好有香蕉、稻米兩項作物維持本鄉的發展。香蕉事業走下坡後,代之而起的是養鰻事業,到處可見漁塭,為本鄉帶來不少財富,但是因為猛抽地下水,所以地層下陷,海水倒灌,水質改變不能飲用。
民國六十五年沿海公路通車,給本鄉帶來了繁榮,海鮮飯店、小吃店不計其數,「林邊海產」遠近聞名。近年來村民廣植蓮霧,果實碩大甜美,贏得了「黑珍珠」的美名。這些事業,帶來了本鄉空前的繁榮與富足。
一.『三山國王廟』
在閩南族群聚居的鄉鎮怎麼會有三山國王廟?
走近三山國王廟(忠福宮)第一眼被吸引的是位於左廂房牆角下一塊斑駁的石碑,上面記載著「乾隆26年閩粵善信捐資,所建廟宇在林仔邊……,惠陸弟子趙正佳敬撰」。有學者云「閩粵」指的是閩南人和客家人在林仔邊合資建廟;也有學者指出「閩粵」指的是福建人與廣東人而無關乎族群,惠陸本來就住著閩南族群和客家族群,在經過朱一貴事件後,閩南人和客家人不可能「合資興建」三山國王廟,在林仔邊的「粵」指的是住廣東的閩南人。您認為呢?
走進廟內會被兩塊匾額吸引,左側「華嶽鍾靈」右側「聲靈赫濯」分別立於同治元年和道光18年,兩塊匾額訴說著林邊望族「中記黃淑協」在地方上的事蹟,這一段歷史讓農曆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國王生日成為林邊最大的廟會活動。您想來聽聽先民們的故事嗎?
林邊的三山國王廟雖不是雄偉的大廟建築,但廟內彩繪留著國寶級壁畫大師潘麗水先生的作品,值得您欣賞。
二.『平埔族遺跡、放索安瀾宮、崎峰姥祖廟、光林潘姑娘廟』
林邊在西元1604年就在世界地圖展現,她的名字叫pangso(放索)。
台灣的原住民除了熟知的高山族(九族),另有居住在平地的平埔族(十族)。在林邊的平埔族屬於西拉雅族之後裔,早在荷据時期即已見於史書,當時之聚落人數可達三千人之多,就是所謂的放索社,屏東平原在早期有"鳳山八社",放索社即其中之一。當漢人由大陸移墾林邊,放索社之原住民或有些與漢人通婚或有些遷移他處,有往南到滿洲鄉長樂村,有往大武山山腳下之萬巒鄉萬金赤山,有往東經過浸水營古道遷移到台東,安瀾宮內之姥祖金身述說著這一段遷移與認祖歸宗的故事。崎峰姥祖廟小廟建築可以看出漢人矮化平埔族神格的心態(民間的馬背型式而非廟宇應有的燕尾型式)。
光林村潘姑娘廟,民俗學者稱平埔族的姥祖廟,當地居民認為是荷蘭嬤,早在一六三七年荷蘭人即曾在放索社設學校與傳教,傳說潘姑娘(當地人叫番婆嬤)為荷蘭修女,如今神龕下猶有遺骸,鄉人云,腿骨長異於漢人與平埔族,此公案仍待解答。
放索安瀾宮
崎峰姥祖廟
光林潘姑娘廟
三.『金良記古厝』
位於林邊國小對面的巷子內,是林邊三記(金記、中記、安記)中之金記的分支,主人黃允良先生從事海上貿易與大陸日本買賣米、糖、木材等。為人精明幹練,於68年前新居落成,由建築上可以看出黃先生之冒險與接受新事物的個性,華麗的瓷磚(排一列宛若勳章)時髦的時鐘壁飾、天使舞者、以及立體浮雕,日本"大正"式的建築,融合閩南傳統建築風格,不論在當時或現在都可以視為"新"的建築。
金良記全盛時期,主人為人豪爽好客,家中座上客常上百人,準備餐時需小鐵軌運送飯菜,鄉人稱「大飯碗」。當您造訪時能否想像當時食客與主人吆喝的熱鬧景象呢?(88水災後沒~徒留照片追憶)
四.『福記古厝』
純樸的閩南式建築靜靜的座落在長老教會旁,主人鄭世昌老師說八十多年前據阿公(鄭明安先生)提起,「福記」開的是什麼都賣的雜貨鋪,錢是這樣一分一毫的攢來的。對於這樣的古厝,看不出浮誇卻有一份恬靜,七開五包間,大大的會埕。不難想見逢年過節子孫滿堂的溫馨景象。
大厝門口至今猶擺著兩個當時製糖的大石臼,進得屋內細細欣賞書香窗、櫃台腳、夔龍漏水、壁畫、剪黏線條優美的馬背,還有那當時特有的瓷磚拼花,值得您細細玩賞。
五.『竹林永興家園』
台灣阮家宗族一在彰化縣和美鄉,一在林邊鄉的竹林村,阮家從清雍正七年即移墾竹林村,村內阮氏宗親佔大多數,幾代下來人才輩出文秀才,武秀才不知凡幾,直至百年前"朝"字輩更是突出有為醫師,阮朝勘(竹林純仁醫院)阮朝英(高雄市阮綜合醫院)阮朝日(台灣新生報總經理,二二八事件受難者)…..。竹林四間日據時期古厝都是在他們手中建立起來的。
永興家園原為阮朝倫所有,阮朝昂設計(當時任職高雄卅建設局技正)歐洲新建築風格。左側以石老石古石築中國式江南庭院,右側石頭堆疊之歐式迷宮饒富趣味,日据時代常有日本官爺軍爺來此歇憩。永興家園旁即是純仁醫院,為一紅磚黑瓦建築,八十幾年歷史,在老樹陪伴下更顯其氣勢。
永興家園於民國七十一年易手,現在主人為立委林國龍先生家族所有。
六.『田厝村、崎峰村魚塭──候鳥觀賞』
田厝村、崎峰村為靠近大鵬灣的兩個村莊,廣大的養殖魚池提供了候鳥棲息與覓食的好所在,每年十月與四月南來北往的過境候鳥成千上萬,種類則多達數十種,澤鳧、赤頸鴨、小水鴨、白眉鴨、白冠雞、魚鷹、大杓鷸、中杓鷸、小杓鷸、赤足鷸、青足鷸、紅領瓣足鷸、金斑鵂、環頸 、高蹺 。
近年來連明星級的黑面琵鷺及在台灣屬於稀有鳥種的灰雁、冠鷿 、藍腹藍磯鶇…….也來參加候鳥嘉年華會,即使在平常的日子,小白鷺、夜鷺、翠鳥、紅冠水雞、白腹秧雞、小鷿 也隨處可見,是南台灣絕佳的賞鳥地區。
七.『田厝村 養鴨人家』
一百多年來,臨近大鵬灣一帶(多為水田)由於沼澤生態象豐富,小魚小蝦提供了養鴨人家豐富的天然飼料,造就了北從新園烏龍、東港大潭、林邊田厝一帶的養鴨事業發達,尤其是林邊的田厝村,只要一提到"林邊鴨蛋",沒有人不豎起大拇指,也讓百年前鴨舖坤、鴨舖輝之名不脛而走。
隨著"流動鴨"逐水稻收割而趕鴨子,到半放牧式的"睏鴨" (白天野放晚上回鴨寮),到現今的"飼料鴨",雖然養鴨戶己漸減少,但走入田厝村獨特的鴨寮,鴨子戲水池,和呱呱呱的鴨叫聲還是能體驗養鴨人家的風味。
八.『林邊溪畔河濱公園、河堤花園』
原本彎曲的堤防在截彎取直之後多出來的土地,規劃為公園用地,老人槌球、慢速壘球場、游泳池、展演舞台及寬廣的草坪提供鄉民晨昏休閒運動場所,溪畔堤防綠美化之後,成為鄉民慢跑步、小孩放風箏的絕佳場所,尤其是義工默默的整理花台、花圃,認養草皮,打造了林邊鄉名聞屏東的「河堤花園」,讓小鎮更感溫馨。溪裡不時有扁舟往來其間,圍網捕魚,岸上有人垂釣,也有手拋網,增添不少樂趣。
公園旁"水源地" 28公尺高的林邊水塔是林邊的地標,建於昭和11年(民國25年),陪伴了多少林邊子弟,也豐富了人們的想像空間。
九.『林邊溪口』
林邊溪是國內少數幾條不受工業污染的河川之一,由南北大武山之間發源,全長約42公里,流經泰武、來義、枋寮、春日、新埤、佳冬、林邊七個鄉鎮,在林邊佳冬之間出海,由於不受污染水質清澈,魚蝦貝類豐富,尤其所產西施舌口感全省之冠,近年有人在溪口大量養殖。溪口生態招潮蟹有八種(弧邊招潮蟹、北方呼喚招潮蟹、清白招潮蟹、紅豆招潮蟹、三角招潮蟹、窄招潮蟹、屠氏招潮蟹、糾結清白招潮蟹)有八種其他伴生的蟹有萬歲大眼蟹、角眼拜佛蟹、台灣厚蟹、相手蟹、角眼沙蟹、斯氏沙蟹、……是賞蟹好所在(除台灣招潮蟹、和四角招潮蟹,全台灣共有十種招潮蟹)。
溪口也是候鳥的休息站,大杓鷸、高蹺 、翻石鷸、黃足鷸、赤足鷸、上千隻的燕鷗、東方環頸 、濱鷸…..連明星級的黑面琵鷺都曾在此露臉。而紅樹林及伴生植物此處亦可得見,海茄苳、苦林盤、濱水菜、濱刀豆、濱缸豆、海雀稗…..。閑坐看山、賞蟹、觀鳥享受徐徐涼風,值得您流連半日。
十.『水利、崎峰紅樹林』
常聽說大鵬灣是台灣紅樹林分佈的最南端!林邊也有海茄苳成林,就在魚塭排水溝畔。南台灣紅樹林以海茄苳為主,其伴生植物有土沉香、苦林盤、濱水菜、毛西番蓮、馬鞍藤、濱缸豆、海茄苳以其能排鹽和獨特的呼吸根而能在潮間帶生存,由於排水溝並不寬闊,所以無法看到制式的招潮蟹或成群候鳥,但由於人為干擾較少,成為白鷺鷥的營巢區。當您造訪海茄苳紅樹林,別忘了摘一片海茄苳葉子,舔舔他們的葉背,您會發現造物的奇妙。
十一.『海產街』
林邊的海產由東港,大鵬灣與沿海養殖供應,早期永興飯店與永樂飯店(已休業)、大福樂飯店、新興海產店、高昇海產、眾鮮海產店,形成海產街,往南部墾丁、台東旅遊遊客,在此歇腳,交通十分繁忙。
林邊海鮮講求新鮮美味、速度快,對往來旅客提供價廉物美又不耽誤時間的服務,在週休二日及寒暑假常是高朋滿座、喜賓盈門。
十二.『水利沙灘及地層下陷』
水利崎峰沙灘原有五十公尺以上的縱深,民國六十年代沿海養殖業興盛,大量超抽。地下水致使地層下陷,原來的沙灘逐漸消失,宜逼防波堤,加高的堤防無法完全阻擋海水倒灌,直至淡水沿海養殖(鰻魚)被半鹹水或鹹水養殖(虱目魚、石斑….)所取代,地層下陷才稍緩解,加上離岸堤的堆築,沙灘才又再現,如今在沙灘上可以沙雕、焢沙窯、抓沙蟹,在離岸堤的消波塊上可以釣魚、釣蟹。夕陽餘暉時靜靜遠眺海天交接處的小琉球,彷佛海上仙島,常叫人忘卻世俗的煩憂。
在沿海的房子,有些伸手即可摸到屋頂的房子、窗子,甚至與路面齊平的房子、地基抬高的房子,這些都是地層下陷"奇景"。
十三.『鎮安濕地』
鎮安舊名函仔口,原本為"深田",、種有菱角、茭白筍,是水鳥的天堂,曾有成群水雉與紫鷺的記錄,如今海水倒灌,水已呈半鹹水,海茄苳也大量繁殖。在候鳥過境的高峰期仍有不少候鳥造訪,雁鴨科、鷸 科、鷺科等鳥類是常客,鐵路屏東線東港支線由鎮安火車站通往大鵬灣營區,彎彎的鐵道穿越鎮安濕地,漫步鐵道上觀賞成片的蘆葦與水池,隨時可以享受一片寧靜。
南二高即將穿越此濕地,未來命運不可知,是否如同台灣濕地命運一般一一消失呢?
十四.『水道路造街、水月池和阿明厝』
一條通往鄉民晨昏休閒區---河濱公園、林邊溪畔的道路,原本是雜草叢生,建築廢棄物隨意傾倒,路人路旁丟垃圾的雜亂小路,在經過一群義工與居民地主溝通說明後,居民地主慨然允諾,充分配合,讓水道路成了林邊人的另一項驕傲。
水月池原地主蘇夫婦(水鳳伯與鄭月)所無償出借的泥濘地如今是蓮花池,在池內處處見巧思,其一:原本自來水廠多餘排放水被引用入池,兼具環保與資源再利用,其二:噴水設施,具美觀與換氣作用,其三:鄉民捐錦鯉魚悠游其中,其四:池畔莎科植物做為水蠆羽化之攀附植物,其五:澤蛙、金線蛙復育….。
阿明厝,阿明伯半公益性的將蓮霧園租借給義工團體,園區蓮霧以有機方式照顧,保證果實有蓮霧原味,「阿明厝」有阿明居、有堆肥場、有培養室、有「竹廁」、有阿珍的路、有鋼管、有「草刺仔」、有水泵浦、有餽葉樹、有石桌椅……,這些都是義工們興之所致的藝術創作,歡迎您與義工們分享。
留言列表